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602T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智能电网领域人才需求,拥有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与技术知识, 具有分析和解决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智能电网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后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适应智能电网领域的信息工程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知识,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2.能够跟踪智能电网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一定的工程创新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
3.在工程实践中能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具备社会责任感,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4.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二、毕业要求与分解指标点
毕业要求 | 指标点 |
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 | 1.1掌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所需数学、物理学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
1.2掌握力学、光学、热学及电磁学等基本知识,并能用于辅助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 |
1.3掌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基础知识,并能用于解决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 |
1.4掌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工程知识,并能用于解决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 | |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 2.1能够应用数学、工程数学的基本原理,对电气工程领域内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数学建模。 |
2.2能够应用力学、光学、热学及电磁学等基本原理,对电气工程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的机理进行分析。 | |
2.3能够应用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文献研究对电气工程领域内复杂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分析、表达,以获得有效结论。 | |
毕业要求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 3.1掌握电气及电子元器件知识,能用于设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
3.2掌握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技术核心知识,具备电气产品或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能力。 | |
3.3具有方案设计中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的意识。 | |
3.4在方案设计环节中能体现创新意识。 | |
毕业要求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 4.1具备针对电气及相关电子电路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 |
4.2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数据。 | |
4.3会采用信息综合手段对实验结果得出合理有效的结论。 | |
毕业要求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 5.1熟悉C语言、MATLAB、STEP7 、PROTEUS等软件仿真工具的运用,能对工程问题预测和分析,并知晓其局限性。 |
5.2具备电气制图、电子电路制图技能。 | |
5.3掌握专业实验中在线硬件仿真工具对工程问题的模拟方法,并理解其局限性。 | |
5.4掌握根据工程问题检索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 |
毕业要求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6.1了解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的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
6.2了解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实践及解决方案的社会制约因素。 | |
6.3能综合分析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工程项目的实施对社会、安全、健康、法律及文化等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 |
毕业要求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7.1理解电气产品及工程项目运行时对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能源消耗的因素。 |
7.2具有了解及追踪国家及地区产业发展的形势及政策的意识。 | |
7.3了解电气产品及工程项目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能评价工程实践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
毕业要求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 8.1 了解人文艺术、社会历史、自然科学发展史,理解个人在历史、社会、自然环境中的地位,在社会实践中主张真理和正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国情,维护国家利益,具有推动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
8.2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将规范融入到专业工程实践中,具有责任担当意识,诚实守信。 | |
毕业要求9--个人和团队: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 9.1具备从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领域工作的职业技能。 |
9.2对企业运作的模式有认知能力。 | |
9.3具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 | |
9.4具有技术团队的构建、运行、协调和负责的能力。 | |
毕业要求10--沟通:能够就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 10.1具备就复杂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问题进行人际交往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
10.2具有撰写设计报告、技术总结报告及项目申请报告的能力。 | |
10.3具备一定的外文文献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能用外语交流和沟通能力。 | |
毕业要求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 11.1具有工程项目经济和管理的一般知识。 |
11.2了解相关学科在项目应用中有关经济决策和管理的知识。 | |
11.3具有初步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运行和管理能力。 | |
毕业要求12--终身学习:了解智能电网信息工程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具备跟踪掌握本专业领域范围内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 12.1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
12.2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探索知识能力。 |
三、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情况
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矩阵图
培养目标 毕业要求 | 培养目标1 | 培养目标2 | 培养目标3 | 培养目标4 |
毕业要求1 | √ | √ | ||
毕业要求2 | √ | √ | ||
毕业要求3 | √ | √ | √ | |
毕业要求4 | √ | √ | ||
毕业要求5 | √ | |||
毕业要求6 | √ | √ | ||
毕业要求7 | √ | √ | ||
毕业要求8 | √ | |||
毕业要求9 | √ | |||
毕业要求10 | √ | |||
毕业要求11 | √ | |||
毕业要求12 | √ |
四、主干学科与学位课程
主干学科:电气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A4、计算机应用基础B、高等数学A1、高等数学A2、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A1、大学物理A2、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网通信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先进传感技术。
五、基本学制与修业年限
基本学制:4年
修业年限:3-7年
六、毕业学分与授予学位
毕业学分: 180分
学位课程学分:70学分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七、课程结构
1、课程分类及学分分配比例
课程类别 | 专业认证标准要求 | 实际执行 | ||
学分 | 占比 | |||
数学与自然科学类 | 至少15% | 28 | 15.55% | |
工程基础与专业类 | 工程基础 | 至少30% | 30 | 38.89% |
专业基础 | 18 | |||
专业课程 | 22 | |||
小计 | 70 | |||
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 | 工程实践 | 至少20% | 28 | 20% |
毕业设计(论文) | 8 | |||
小计 | 36 | |||
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 | 必修 | 至少15% | 40 | 25.56% |
选修 | 6 | |||
小计 | 46 | |||
合计 | 180 | 100% |